今年来,崇信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锚定全域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定位,以“三抓三促”行动为抓手,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突出“防、建、治、管”,全面推进“转型、扩绿、减污、兴水、防灾”五大任务落实,美丽崇信建设迈出坚实步伐。1-7月份,全县空气优良天数206天,优良比率达到87.4%,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08,全市排名第一,境内汭河、黑河、达溪河3条河流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水质达标率100%。
深化污染防治,提升城市环境品质。聚焦打好燃煤、机动车、扬尘、工业企业、生活面源和臭氧污染防治“六大标志性战役”,落实落细重点工业企业“三防”措施,全县24家汽修厂、加油站、印刷厂等涉VOCs企业规范有序建设,废气排放安全达标。扎实推进扬尘精细化管控,县城主要街区湿法作业和清扫保洁实现全覆盖。严查餐厨油烟污染、烟花爆竹燃放、涉气企业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累计出动现场执法检查360多人次,排查企业、经营者15家,整治隐患3件。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管控和黑臭水体治理,全县地表水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获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汭河县城段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幸福河湖。积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行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强耕地污染源头管控,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可控。
加大项目建设,厚植绿色发展底色。严格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要求,加快林草生态、风光、水资源利用产业化步伐,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3693万元,实施黄河流域汭河水源涵养及生态保护、黄寨50MW风电建设等项目,新增装机容量15.6MW,全县“十大生态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率16.9%。坚持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拆违补绿、生态增绿,实施“三荒”造林、城区绿化靓化、乡村绿化美化等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6.64%,森林蓄积量达到68.3万立方米。严把环境准入关,落实落细“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未引进“两高”项目。积极推动煤炭等重点行业领域绿色改造,完成了大柳煤矿、新柏煤矿清洁生产审核与验收,周寨煤矿、百贯沟煤矿、新窑煤矿、新安煤矿清洁生产审核备案,崇信电厂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快推进分布式光伏整乡(镇)推进试点项目建设,建成农户和企事业单位屋顶光伏电站125处。持续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加快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全县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持续提高,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万千瓦以上。
加强综合治理,打好生态修复硬仗。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塬一体化保护、系统化治理,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大力实施县城南北面山造林绿化、生态廊道、村庄绿化等生态建设工程,完成造林绿化和果树经济林建设9.1万亩,建成绿色廊道199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46.64%。先后投入28.1亿元,实施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修复、水土保持等项目工程,建成汭河、黑河生态湿地3处,新增河道湿地210万平方米,栽植水生植物192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平方公里,筑牢了生态安全屏障。黑鹳、凤头䴙䴘等珍稀濒危珍禽在汭河河道繁衍生息,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健全监管体系,筑牢生态安全根基。坚持“严执法、零容忍、全覆盖”要求,聚焦监管创新,制定印发了《崇信县推动生态环境监管向基层延伸工作实施意见》,充分发挥乡镇、社区生态环境执法监管作用,推动生态环境监管向基层延伸。纵深开展生态环境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和“三慎、三不、三禁、三无”专项整治行动,加快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项目建设,将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紧盯管控生态环境风险,建立健全了应急准备和响应体系,完善“人防+技防”监测预警措施,对威胁城镇、景区和人口聚集区等灾害隐患点,科学安排洪水出路,坚决清理河道和行洪道障碍物,筑牢抵御水旱灾害严密防线。今年共开展现场执法检查和隐患排查1210余人次,开展夜查、不定期抽查13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1起,罚款66.3万元,办理环境信访举报案件8件,办结率、回复率、满意率均达到100%,严厉打击了环境污染违法行为。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