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地方经济 产业 社会瞭望 城市 民生法治 生活 热点资讯 文化 点击更多

枣庄市优化调整149个环境管控单元

发布时间:2023-12-14 14:31:19   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12月14日上午,枣庄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深化环评与排污许可改革服务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枣庄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品作新闻发布。


枣庄市优化调整149个环境管控单元

刘品介绍说,今年以来,枣庄市生态环境局充分发挥生态环境部门职能作用,主动服务和融入枣庄市“强工兴产、转型突围”发展目标,持续深化环评与排污许可改革,提升源头预防和过程管控效能,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强化分区管控,提升规划环评效力

划分生态环境分区单元。组织开展2023年度枣庄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动态更新,优化调整了149个环境管控单元,明确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严格落实区域空间布局、污染排放、环境风险防控等要求,为区域产业布局、重大项目选址、规划环评提供了重要依据,严防与区域产业定位不准、分区管控要求不符的“两高”项目落户。通过在规划编制、产业升级、环境准入等领域的实施应用,助推枣庄市生态格局和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压实规划环评主体责任。枣庄市生态环境局积极做好产业园区环境管理工作,督促产业园区管理机构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切实做好环评编制、跟踪评价、优化提升工作;引导相关规划编制部门同步推进总体规划与规划环评编制,通过专家指导、部门联审等方式严把环评质量,确保规划环评的保障效果。印发《关于切实做好园区扩区调区规划环评推进工作的通知》,指导园区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扩区调区工作。今年以来,完成6个县级园区规划环评审查,实现了枣庄市现有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审查全覆盖,为稳步提升园区功能品质、服务保障重点项目快速落地夯实了基础。

推动规划与项目环评衔接联动。积极推进产业园区跟踪监测工作,枣庄市17家产业园区跟踪监测报告已向社会公开并供入园企业免费使用。印发《关于进一步简化产业园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园区管理机构会同规划环评编制单位明确、公开入园项目可依法简化的内容,节省入园项目投资成本。

优化环评服务,打造良好营商环境

强化生态环境要素保障。对省市区重点项目,实施清单化管理,实时跟踪帮包。通过提前介入、上门服务、即来即审、并联评估等方式,及时解决办理环评手续中可能遇到的难题。指导企业及早启动、加快编制环评文件,2023年枣庄市省、市、区级重点项目环评手续办结率95.6%,2024年申报重大项目环评手续办结率达到60%,让项目赢在“起跑线”。统筹区域资源互补,推进环境要素资源配置,11月29日枣庄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枣庄市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暂行办法》,全面实施排污权交易工作,拓宽了新建项目排放指标来源。

深化审批制度改革。优化环评审批全过程把关要求,建立科室联审、局领导集体审查制度。开展“领导干部坐窗口活动”,及时解决市场主体在行政许可事项办理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印发《的通知》,明确强化重点项目环评服务保障等4大项管理要求,实施优化审批服务方式等12条工作措施。推进政务服务电子化,实行全流程网上运转模式,全面提升审批服务效能。持续深入开展“优化服务、包镇联企”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实际行动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提高审批科学化水平。充分利用专家团队指导帮扶环评编制过程,变“结果审查”为“过程审查”、“现场评审”为“线上评审”,专家评审费用由市财政承担,有效缩短了报批时间、提高了环评质量、减轻了企业负担。今年以来,共审批环评文件297个,其中报告书41个,报告表256个;组织重点项目环评专家审查会议31次。

践行绿色引领,守牢环境保护底线

严格项目环境准入。坚持底线思维,严把项目准入关,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敢于说不、善于说行”,防控高污染、高风险项目落地。鼓励工业企业集聚发展,对存在污染物排放的新建项目全部要求进入工业园区或工业聚集区,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隐患。已批复项目均落实污染物排放倍量替代和碳排放减量替代,今年以来已实现减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227吨、450吨、215吨、24吨,否决不符合要求的项目7个。

强化业务培训指导。组织枣庄市排污单位开展环评与排污许可知识培训,989名企业法人和30余名环保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并通过考试,确保执法人员和执法对象心明眼亮,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环境管理能力和污染防治自觉性。

落实内部监督管理。以案为鉴,向环评单位和从业人员通报环评典型案例,指导环评单位建立覆盖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环评文件内容真实、客观、全面和规范。要求环评从业人员严守职业操守,守好从业底线。加大监督检查力度,1-11月共抽查复核建设项目和规划环评报告22份,对纳入本地中介超市的9家环评单位进行了严格检查,对2家环评单位进行了失信记分。

枣庄市生态环境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刘建清,枣庄市生态环境局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办公室主任、四级调研员周围出席并回答记者提问。

附:记者问答实录

记者:刚才提到,11月29日《枣庄市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暂行办法》正式印发,能介绍一下该《暂行办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吗?

刘建清: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我市认真学习领悟排污权交易的发展走向,积极探索分析枣庄排污权有偿交易的可行性。并在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枣庄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政策的通知》的支持指导下,立足枣庄市情,借鉴先期试点的优秀经验,确定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作为交易指标,起草编制了《枣庄市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暂行办法》。

本《暂行办法》共二十一条,对排污权交易工作进行了明确安排部署,主要可划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制定依据、基本概念,对应《暂行办法》第一条至第五条。明确了在枣庄市内开展,对两倍量替代后排放量大于1吨/年的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权进行试点。

交易原则,对应《暂行办法》第六条至第十条。由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牵头,发改、财政、税务等有关部门共同推进。现有排污单位现有排污权无偿使用,新建排污单位需要通过交易获得排污权;对排污权以排污权证的形式每五年核定一次。

排污权来源和使用要求,对应《暂行办法》第十一条至第十六条。排污单位通过淘汰产能、污染治理等方式减少的污染物排放可以作为排污权的来源;排污权交易价格不得低于省发改、财政、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批复的排污权政府出让基准价。

排污权储备,对应《暂行办法》第十五条至十七条。通过回购、无偿收回等形式,将排污权纳入政府储备,用于新兴产业和重大项目。

排污权出让收入,对应《暂行办法》第十八条至第十九条。政府出让排污权取得的收入纳入财政管理。

监管要求,对应《暂行办法》第二十条。生态环境、发改、财政等部门负有监管职能。

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是环境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将有效拓展污染减排渠道,规范排污权交易市场,提高环境容量资源配置效率和污染减排绩效,在推动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打通优质项目落户要素指标瓶颈,保障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记者:枣庄市在全省率先上线了排污许可证的电子证照应用服务并成功颁发全省第一张排污许可电子证照,请问枣庄市在推动排污许可工作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刘建清:排污许可制是国家法律规定的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是推动落实排污单位治污主体责任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2021年山东省发布了关于落实《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的实施意见(试行),为全面落实《条例》要求,我市在全省率先上线了排污许可证的电子证照应用服务并于2022年3月成功颁发全省第一张排污许可电子证照。我市在全力推动排污许可工作提质增效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巩固提升排污许可全覆盖成果。按照国家和省部署,我市2017年将首批七大行业(发电、造纸、化工等)共计107家企业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于2020年底初步实现了排污许可证企业的全覆盖,至此全市持证企业达969家,登记管理企业3706家。严格落实排污许可证质量、执行报告“双百”审核,截止11月30日,枣庄市应完成2023年度执行报告内容规范性审核共计154 家,其中七个典型行业49家,其他行业105家。实际共完成执行报告内容规范性审核269家,审核完成率为174.8%,其中七个典型行业完成审核49家,审核完成率为100%,其他行业完成审核220家,审核完成率为209.7%。

加大宣贯培训指导力度。制定全市持证排污单位人员培训方案,组织市局及各分局分批次召开13场排污许可证培训会,覆盖全市近百个行业,生态环境部门排污许可相关人员共73人参训,我市持证排污单位共有1049家,排污单位法人代表、负责排污许可工作人员共989人参训。培训采用“线上+线下”双线培训模式,双管齐下双线并进,极大提升了参训人员对《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的理解力,排污单位责任意识明显增强。明确质量审核要点、关注点,通过以改促学的方式,引导排污许可管理人员深入学习、查漏补缺。培训认真落实“学习+检测”的方针,在每场培训结束后都会及时进行线上测试,以检测学习成果。考试结果基本达到目标要求,90%考试人员的成绩达到90分以上,对考试成绩排名后10%的人员均进行了补考,保障了培训质量。

探索实施“一证式”监管模式。强化排污许可证后管理,建立以排污许可证为主要依据的日常环境执法监督工作体系。形成以排污许可证证前、证中、证后为检查主线,各个管理要素信息互相印证、现场实际与档案材料互相印证的无缝隙执法检查模式,切实督促企业按证排污、合法排污。为奠定“一证式”监管的基础,于2021年到2023年开展排污许可证质量提升工作,其中到2022年10月底实现持证企业的首次复核,各区局有计划的针对持证企业进行现场检查,以确保现场与许可证的一致性;2023年又开展了一轮对1056家持证企业的回头看;同步针对《排污许可证质量核查技术规范hj1299-2023》提出的要求结合省厅提供的复核材料,开展现场+非现场同步开展,企业自查+区县普查+市局复合核查模式,“双随机”执法检查共检查企业611家次,立案查处无证排污、未按证排污等环境违法案23起。

深入开展精准帮扶核查。通过面对面座谈,点对点指导,排污许可证核发人员进入工业园区和企业,实地演示现场核查要点,听取一线工作人员在排污许可证核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分享经验。针对典型行业企业排污许可证质量和执行情况反馈的问题,分析原因,逐项整改。建立自查、普查、抽查问题清单,定期调度,分阶段、分步骤有序推进整改,共同提高排污单位、核发人员技术水平,不断夯实排污许可管理基础。

下一步,我们将严格根据国家和省的要求,通过实施基层帮促、督促分局“快审”,严格市级把控,借鉴典型提质等措施,抓好问题高发行业和重点企业核查。落实台账式管理,建立整改销号制度,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全力推进排污许可制度落地见效。

记者:生态环境部近期发布了《关于开展工业噪声排污许可管理工作的通知》,请问哪些排污单位应当将工业噪声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相关排污单位如何申请办理?

周围:根据生态环境部通知要求,《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属于工业行业的,且依据《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属于第3至99类应当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排污单位,应将工业噪声纳入排污许可管理。例如煤炭开采和洗选、食品制造、纺织业等行业的工业企业,应该将工业噪声纳入排污许可管理。加油站、储油库、码头、汽修场所、医疗机构等不属于工业行业,或者不属于名录第3至99类应当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排污单位,其排污许可证申请表或排污登记表无须填报工业噪声相关内容。

排污单位可根据自身建设情况分类办理。首次申请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应按照相关行业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和工业噪声技术规范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在排污许可证中填报工业噪声相关内容。2023年10月前已经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应通过重新申请的方式填报工业噪声相关内容,并于2025年前完成相关工作。

为顺利完成工业噪声排污许可任务,市生态环境局将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下好“先手棋”,开展排污许可管理宣传培训。组织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排污许可审批人员、执法人员、技术专家、各重点排污单位管理人员等,通过政策解读、培训、测试、问卷等各种方式,提升工业噪声排污许可工作的知晓度和关注度。

当好“服务员”,推动排污许可证审批提质增效。结合“局长科长坐窗口”活动,组织审发人员和技术机构通过“走上门、请过来”多种方式,结合新发、变更证,对申办企业进行“一对一”答疑解惑和现场帮办、代办,在提高办理速度的同时,加强企业对噪声新许可事项的理解程度和守法意识。

用好“后手牌”,落实排污许可证后监督管理。提高噪声排污许可证发放质量,并第一时间纳入环保执法监管内容,对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工业噪声的,或未按照排污许可证要求进行工业噪声污染防治、噪声排放、台账记录、执行报告提交、信息公开的排污单位进行依法处理。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见习记者 李子锐 报道)

责任编辑: 苏子龙 签审: 张环泽

上观号作者:大众日报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