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镇刘岗村环境整洁有序,村民生活越来越好。
【襄阳政府网消息】近年来,襄州区积极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加强统筹谋划,深入推进落实,以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以建立和完善全覆盖的社区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城乡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路径,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最大限度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改善人居环境,凝聚社区共识,塑造共同精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建引领 筑牢共同缔造的“红色堡垒”
襄州区着力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搭建活动平台,全面筑牢基层组织“桥头堡”,激活党员“红色细胞”,为推动“共同缔造”活动奠定坚实基础。肖湾街道中亚社区发动“双报到”党员干部解决社区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实现由乱到治,打破了老旧小区治理困境。双沟镇刘大湾村在村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建成“花园式”新农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程河镇乔庄村聚焦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坚持加大依法治理力度,今年6月被推荐为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下一步,该区将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共同缔造”活动全过程、各方面,围绕“服务中心、建强队伍”两大核心任务,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持续开展农村基层党建“整镇推进、整区提升”示范创建行动,扎实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深入推进“红色诸葛”工程,推动“三型”组织创建,大力实施“红色头雁”计划,调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队伍,筑牢“红色堡垒”。
发动群众 激活共同缔造的澎湃动能
共同缔造理念的本质,就是要充分激活群众的内在动力,让他们成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建设的主力,变“政府急”为“同心干”,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形成人人参与、个个尽力、成效共享的生动局面。在实践探索中,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在社区治理中,肖湾街道襄钢东院小区充分调动全体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积极性,打造“住在小区、热爱小区、服务小区”的幸福共治圈。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既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又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各地特色,发动村民主动参与设计施工,不搞大拆大建、简单复制、千村一面,通过开展“文明户”“最美家庭”“最美庭院”等评比活动,引导村民形成“大家的事大家办、自己的家园自己管”的行动自觉。
在乡村治理上,探索出了“领头雁”聚民意、“诸葛会”聚民智、“乡土情”聚民力、“红手印”聚民约、“荣誉墙”聚民心等共建共治模式。在推进乡风文明上,引导各村制定村规民约,加强红白理事会、妇女议事会等自治组织建设,变村庄管理为全民治理。程河镇曹河村成立红白理事会,改变了红白喜事燃放烟花爆竹的陋习,成为全区农村第一个禁鞭村。
下一步,该区将切实做好教育群众和引导群众的工作,提升群众参与能力和水平,组织群众对“共同缔造”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过程评价,既当“共同缔造”活动的参与者,也做“共同缔造”活动的受益者。同时,组织评选“共同缔造”典范社区、先进组织和先进个人,激发各方参与“共同缔造”活动的积极性。
民生导向 把准共同缔造的根本目的
襄州区聚焦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和短板痛点,以小切口推动城市的大变化,以小投入促进城市品质的大提升,取得了明显实效。
在城区打造的“口袋公园”,让居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启动对已有公共停车位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兴建一批生态停车场,缓解了城区停车难问题。大力推进乡镇公交全覆盖,双沟、峪山、黄龙、黄集公交专线正式开通,群众出行更加便捷。
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厕所革命”,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头巷尾的闲置空地纷纷变身为“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小游园”“小公园”,襄州区被评为“2021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省‘厕所革命’工作成效突出单位”“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试点区”。
下一步,该区将聚焦群众关心的小事、难事、愁事,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持续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加快“一江两河”、唐白河大桥等项目建设,补齐城市道路、公园绿地、生态智能停车场、雨污分流等短板,加快“一网统管”平台建设,探索大交通、大综治、大城管、大应急城市治理模式,让城市更有品质、更有内涵、更有温度。系统谋划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整治、农村污水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做好危房改造、改水、改厨、改厕、改圈等工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利用,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建设“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乡村人居环境。
发展产业 点燃共同缔造的强劲引擎
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离不开经济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产业的强力支撑。近年来,襄州区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改善农村环境和农民生活的重要支撑,着力培育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形成优质水稻、马铃薯、粮油、花生、小麦、玉米六大省级以上标准化产业板块基地,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入围全省重点培育成长型产业集群。
襄阳正大农牧食品有限公司探索种养结合模式,带动农户600余户,每年可创造收益777万余元,为每户农户增加收益1.3万余元。幸达鑫家庭农场坚持共同致富道路,每年临时用工达4000多个,带动本村25户农民长期就业,帮扶10户贫困户稳定脱贫,直接使农民增收60多万元。双沟镇梁咀村立足本地特点,成立蔬菜种植合作社,以“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种植大棚蔬菜面积2000多亩,去年全村95%的农户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
下一步,该区将坚持“供血”“造血”一起抓,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的思路,深入挖掘各地资源禀赋,大力培育双沟休闲食品、程河柳编、龙王稻虾、黄龙冬桃等特色产业,以“全域旅游”理念精心打造襄东北、襄东南、襄北三条乡村特色旅游线路,让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建设有动力、有活力。
创新机制 构建共同缔造的治理体系
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根本路径,就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该区聚焦城乡社会治理,探索信息收集、会商研判、积分奖励等方面的机制建设,实现了治理服务由粗放式向精细化提升。
张湾街道汉津社区根据辖区商户多的特点,成立“爱联盟”志愿服务队,以“志愿者+商户积分”机制,发动有时间、有精力、有意愿的居民开展自我服务、互帮互助。肖湾街道腾飞社区利用“腾飞夜话”互动平台,先后化解了900多件“老大难”问题。龙王镇闫营村成立民情理事会,全面实施村务事务阳光工程,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伙牌镇湾子村深入挖掘“德治”资源,大力弘扬“德治”文化,建成了襄阳市首家“家风展陈馆”,通过榜样示范带动,引导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新风在村里遍地开花。
下一步,该区将紧紧围绕“社会治理核心是人、重心在基层、关键是体制机制创新”的要求,建立健全党领导下的“三治融合”机制、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和多元复合协同治理机制,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政策、资源、平台等向基层倾斜,切实增强基层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能力。大力宣传共同缔造活动中的鲜活典型和成功经验,着力营造全民关心、支持和参与的良好氛围。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