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以贯彻落实省厅党组关于深入开展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模范机关建设“三级联动”工作要求为抓手,以青年志愿服务队为主要载体,进一步发挥群团组织作用,在六五环境日来临之际,开展了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为进一步树立榜样,凝聚人心,鼓舞士气,6月6日,秦承刚同志以“党建和监测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为主旨作专题报告,枣庄环境监测中心及各区市环境监测机构全体人员参会。
秦承刚同志从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消除认识误区、处理好职能定位等方面,结合自身近四十多年的学习工作经历,深入阐述了“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党建业务同进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整场报告既严肃认真、又生动形象;既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又有鲜活的切身经历。“承刚同志从学生时代起就砥砺奋进、精益求精,这次报告,可以说是他个人工作态度的集中体现”多年的监测老战友如此评价。“秦老师为人亲和,体恤晚辈,在他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受益终生”年轻的监测新兵如此评价。
秦承刚同志1984年7月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海洋化学专业 ,分配到枣庄市环境监测站从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工作,至今已39周年。自2006年3月起担任枣庄市监测站副站长兼技术负责人、授权签字人。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是我单位业务工作的主心骨。先后在《中国环境监测》等国家级以及省级以上的专业技术期刊发表论文13篇, 22项产品或技术获国家专利授权(其中发明专利2项),先后入选“山东省环境影响评价评审专家库”、“山东省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专家库”、“山东省环境应急专家库”、“山东省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效果评估专家库”、“山东省环境监测系统实验员上岗证考试专家库”,业务能力得到了省内生态环境监测同行的认可。因工作表现优异、工作成绩突出,他先后荣立枣庄市委、市政府表彰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嘉奖2次。
秦承刚同志对党无比忠诚,对事业无比热爱,分管的各项工作捷报频传。2020年,秦承刚同志带病组织参加全省监测大比武,两名
年轻队员分别取得水监测全省个人第二名、土壤监测全省个人第二名的优异成绩。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于2021年、2022年两次寄发感谢信,对枣庄监测中心在新冠疫情期间,对国家采测分离工作中表现的主动担当精神表示肯定,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同志给予批示表扬。2022年,应省厅南四湖办的要求,秦承刚同志先后组织开展了对济宁老万福河、西支河和东鱼河、泰安柴汶河流域的48个断面专项技术调研监测,得到省厅南四湖办致信感谢和表扬。2022年6月枣庄监测中心派出业务骨干配合枣庄市公安局赴江西、浙江和江苏开展数据打假专项行动,得到枣庄市公安局致信表扬和感谢,省生态环境厅主要负责同志给予批示,号召其他驻市中心学习。他组织领导了枣庄监测中心监测能力验证工作,结果均获“满意”评价,连续四年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通报为实验室能力验证优秀单位。
秦承刚同志高风亮节,考虑到自己的年龄原因主动让贤,2022年11月主动从中心副主任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他仍以一名普通生态环境监测人员的身份,继续坚守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一线。虽然距离退休还仅剩短短的二十多天的时间,他仍坚持每天按时上下班,坚持做好传帮带,多次举办专题讲座,传授生态环境监测质控管理、大气污染源监测等知识,并指导单位年轻人员编写《2022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以通讯作者身份指导年轻技术人员在《工业用水与废水》等国家级业务期刊发表论文3篇。截至目前,两个区(市)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已顺利通过资质认定,指导区(市)监测技术人员持证上岗现场考核已全部完成。
秦承刚同志凭着对生态环境监测事业的执着坚守,无悔忠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高尚的道德品德和娴熟的业务能力得到了同志们的公认。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秦承刚同志用“平凡”而“璀璨”的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写满共产党员坚定信仰和无限忠诚的答卷,诠释了“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政治本色,展现了生态环境铁军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良好形象。在以秦承刚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监测人的感召和指引下,枣庄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全体人员将励精图治、踔厉奋发,秉承能者为师、知者为师!牢固树立“围绕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的意识,促进业务工作和党建工作一起布置、一起落实、一起督促、一起检查、一起总结、一起奖惩,力争单位的党建和业务各项工作晋级进位,取得更大的成绩!
环境与生活网-《环境与生活》杂志社官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或《环境与生活》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环境与生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境与生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环境与生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不良内容举报/投诉 电话:010-87926684 邮箱:hjysh001@163.com @环境与生活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16号环境大厦913室
杂志出版许可证:京期字第2637号 备案号:京ICP20200471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6576号